05),而与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
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

05),而与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
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hepatocyte growth factor/c-MET,HGF/c-MET)信号通路在NSCLC的发生、发展及NSCLC患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的耐药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已经成为NSCLC分子靶向治疗的又一热点。c-MET扩增或过表达被认为可能是继EGFR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之后,NSCLC又一特征性的基因突变。HGF/c-MET抑制剂也在临床前的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近期公布的一些II期/II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HGF/c-MET抑制剂可以使部分c-MET扩增或过表达的NSCLC患者生存获益。因此,本文就HGF/c-MET抑制剂治疗NSCLC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在胃癌组织及远端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胃癌组织和25例正常胃组织(距癌边缘10cm以上的胃组织)中PI3K、Akt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PI3K、Ak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在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
The Selleck Dorsomorphin current

standard treatment option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is sorafenib, but its clinical benefit is modest. In spite of many attempts, few drugs can provide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survival as the first- or second-line therapy of choice in phase Ⅲ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ecently, the subgroup analysis of a phase Ⅱ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as shown that tivantinib, a selective MET inhibitor, can significantly selleck screening library improve the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MET-positive advanced HCC after the failure or intolerance of a prior systemic therapy. These findings enlighten the role of MET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CC.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all ongoing and completed clinical trials regarding this topic. As for the first-line therapy of advanced HCC, INC280 and foretinib are being evaluated in 2 phase Ⅱ single-arm trials; and MSC2156119 J and golvatinib plus sorafenib are being compared with sorafenib alone in 2 phase

Ⅱ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s for the second-line therapy of advanced HCC, ARN509 tivantinib and cabozantinib are being compared with placebo in 2 phase Ⅲ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GC) fell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50 years, but according to IARC-Globocan 2008, it is the third most frequent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s with a case fatality GC ratio higher than other common malignancies.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primar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GC though the overall 5-year survival rate remains poor(approximately 20%-25%). To improve the outcome of 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 diffe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have been evaluated such as adjuvant or peri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resected gastric cancer, the addition of radiotherapy to chemotherapy does not appear to provide any additional benefit.

05)。 5 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模型组心肌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 01);与心梗模型组比较,IL-

05)。 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模型组心肌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心梗模型组比较,IL-8质粒组心肌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 6.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6周后,心梗模型组梗死边缘局部心肌磷酸化Akt、磷酸化GSK-3βser9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心梗模型组比较,IL-8质粒组缺血局部心肌磷酸化Akt、磷酸化GSK-3βser9的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

结论:1.成功构建急性心肌梗死兔模型,并成功将已制备的IL-8慢病毒质粒转染至缺血心肌局部。 2.IL-8可促进心肌缺血区新血管生成,即促进侧支血管形成,机制可能与其Akt的磷酸化、GSK-3βser9的磷酸化有关。 第三章IL-8对缺氧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内皮细胞是覆衬于全身血管和淋巴管内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它作为组织与血液间的第一道屏障,是最先感受缺氧的细胞之一。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在条件和环境变化时,内皮细胞由静止期转化为分裂期,使其分裂增殖导致血管新生。研究发现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会抵消其增殖,从而抑制了血管新生并导致血管的衰退,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本部分制备缺氧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IL-8对缺氧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E3 Ligase inhibitor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oCl2(50、100、200、400μmol/L)培养HUVECs12、24、48h,

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选择合适浓度CoCl_2制备缺氧HUVECs;用不同浓度的Recombinant Human IL-8(1、10、50、100ng/ml)培养缺氧HUVECs, 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选择合适浓度及时间点进行下一步的机制研究。取正常HUVECs及缺氧HUVECs,分别加入Recombinant Human IL-8(lOng/ml)、 Anti-IL-8(10μg/ml)、LY294002(20μmol/L)处理细胞48h后,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Annexin V/PI法检测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AKT、磷酸化GSK-3β~(ser9)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结果:1.不同浓度CoCl_2处理HUVECs12h,低浓度COCl2(50,100μmol/L)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在缺氧HUVECs组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凋亡明显增加(P
中药的整体性决定了它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优势和特色。然而,正是由于中药作用的整体性、成分的复杂性、以及作用靶标和机制的不明确性,阐明中药发挥药效的活性组分及其作用靶标一直是中药研究的巨大挑战。细胞膜色谱(CellMembrane 所以 Chromatography, CMC)是将细胞膜提取后键合到固定相表面的一种生物色谱,兼有细胞膜的生物活性和色谱分离的双重特性,中药复杂体系不需要传统的提取步骤,可直接在细胞膜色谱上实现活性识别过程,这种基于多组分-多靶标亲和作用的分析技术非常适用于中药活性组分筛选,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针对细胞膜色谱的制备技术、应用于中药活性组分的筛选方法以及潜在活性组分的靶标鉴定等方面开展以下研究,以期进一步改进完善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应用,并为中药活性组分和靶标分析提供新策略和新方法。 1.细胞膜色谱技术的系统方法学考察和柱效优化研究 细胞膜色谱是一种新型的生物亲合色谱,该模型使用特定细胞膜键合于硅胶上作为色谱固定相,但是由于其使用寿命较短、稳定性较差,不同实验室制备条件不一致,一直以来影响细胞膜色谱的普及。在本章中,建立了两种全新的细胞膜色谱模型(HSC-T6细胞膜色谱和SMMC-7721细胞膜色谱),对影响细胞膜色谱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考察,确定了细胞破碎度(400W,2s,5次)、细胞用量(3.5×107个)、蛋白装柱量(1500μg装柱,300μg最佳键合量)和装柱流速(10min钟的梯度装柱程序)等一系列的标准化参数和操作规程,建立实验室SOP以确保细胞膜色谱柱的重现性。此外,使用4%多聚甲醛显著提高了柱效并延长寿命。本研究对细胞膜色谱的方法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优化,使用了两种不同细胞膜色谱模型,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细胞膜固定剂来延长柱寿命,国内外未见报道。

没有 2.全二维细胞膜色谱分析系统的构建及其在中药活性组分筛选中的应用 中心切割二维色谱广泛应用于细胞膜色谱研究,但是存在第一维信息易丢失,通量低耗时长,活性组分鉴定不准确、不全面等缺陷。本章中创新构建一种全二维(2D)细胞膜色谱体系首先应用于中药抗肿瘤活性组分的筛选,构建HepG2肝癌/CMC模型作为第一维色谱柱,利用一个自动二位十通切换阀和两个定量环,第一维流出的全部组分导入第二维整体柱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进行高灵敏度的分析。在系统考察2D-HepG2肝癌/CMC/整体柱/TOFMS系统的稳定性、选择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我们从28味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中筛选鉴别到了4个潜在活性成分,分别是黄柏中的小檗碱和四氢巴马汀以及苦参中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竞争置换实验表明这四个成分均和吉非替尼在EGFR位点上发生类似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了四种活性成分在体外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发现用药剂量和效应存在依赖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2D-HepG2肝癌/CMC/整体柱/TOFMS系统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识别能力强等优势,1小时内就能完成一味中药膜受体结合组分的筛选和明确鉴定,与传统方法相比通量和专属性大大提升,是中药活性组分筛选的可行方法。 3.

5uM/L的抑制剂S1021(Dasatinib)、S1111(XL880)分别作用于小鼠MC3T3-E1细胞。与对照组比较,S1

5uM/L的抑制剂S1021(Dasatinib)、S1111(XL880)分别作用于小鼠MC3T3-E1细胞。与对照组比较,S1021组Sub-G1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0);S1111组Sub-G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且两组药物间无显著差异(P=0.26)。 3、与对照组比较,S1021可以抑制CCND1的表达,且可降低P-AKT的水平,对于P53及BAX的表达无明显影响。S1111可以抑制CCND1的表达,而对P-AKT、P53及BAX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抑制SRC/ABL可以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并下调CCND1抑制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抑制VEGFR/MET可以通过下调CCND1抑制成骨细胞增殖,说明SRC/ABL通过依赖AKT磷酸化的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增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VEGFR/MET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增殖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且其介导成骨细胞增殖过程不依赖于AKT的磷酸化。
背景 PRT062607 价格 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质源性的消化道肿瘤,该肿瘤主要分子特点是存在能够异常激活KIT与PDGFRA的基因突变。虽然病例的总体生存率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问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治疗过程中会产生KIT或PDGFRA的继发性突变,大多数病例最终仍然会发展到耐药阶段,造成病情的恶化。近来的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 CBP及p300的功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应用针对CBP和p3DD的靶向小分子抑制剂则可以抑制某些实体瘤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此外,另有报道显示,CBP/p300可以在体外细胞模型中直接作用于一种转录因子ETV1,通过催化ETV1的乙酰化从而促进其的转录活性;而在GIST组织中,ETV1则有着特异性的表达,并且被认为是一种与GIST生存相关的特殊因子。因此,转录后乙酰化修饰在GIST起源与成瘤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已逐渐受到重视。

目的 明确ETV1在GIST组织与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及潜在生物学作用,进而探究其调控因子CBP/p300在GISTs成瘤和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并评估它们在GIST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对选择性CBP/p300抑制剂C646的潜在治疗作用进了探索,并对具体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方法 通过向GIST细胞转染特异的小干扰RNA序列从而下调细胞中的ETV1.CBP以及p300的表达。GIST肿瘤以及瘤旁组织中的c-Kit与ETV1的表达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用浓度递增的C646对肿瘤细胞GIST882进行培养,同时设置了与低浓度的伊马替尼联合用药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分析技术检测转染小干扰RNA后ETV1、CBP和p300分别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 GIST细胞的细胞活力由CCK-8分析法来测定。细胞凋亡的检测则由caspase活性分析以及Annexin V/PI染色后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完成。肿瘤细胞经PI单染后由流式细胞仪分析以检测细胞周期改变。与这些细胞生物学活性及功能变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的分子改变是由Western 没有 blot技术检测分析的。 结果 GIST组织和细胞(GIST882)中均有ETV1的特征性表达,而下调GIST细胞的ETVl表达则将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发细胞凋亡。在转录水平上抑制CBP的表达可以阻止GIST882的细胞增殖,而p300的表达下调对肿瘤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干扰CBP与p300的表达均能激活肿瘤细胞的caspase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GIST细胞的CBP以及p300的表达下调后,ETV1的表达下降,KIT的磷酸化受到抑制,并且均能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CBP表达下调会导致增殖相关的ERK1/2失活并伴随JNK的磷酸化水平上调,而在p300干扰组中并未观察到上述信号通路的功能改变,因此与p300相比,CBP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应用CBP/p300的选择性抑制剂C646可以有效抑制GIST细胞的增殖。经过C646的处理后,肿瘤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阻滞,表明细胞凋亡的诱导以及细胞周期的阻滞能够促进增殖抑制作用。此外,与CBP干扰组的结果类似,C646可以通过抑制KIT的激活进而阻断下游信号通路激活与转导。

TG101209数据表 结论 下调GIST细胞中的CBP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细胞活力,而干扰p300表达并不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与p300相比,CBP是更具靶向优势的治疗靶点。引起上述的GIST肿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涉及ETVl表达的下调、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KIT及其下游效应因子ERK1/2和Akt的功能失活、JNK以及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参与等。选择性乙酰基转移酶抑制剂C646可以抑制GIS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CBP的功能而实现的。综上所述,对于GIST分子治疗而言,CBP是更具靶向优势的潜在治疗靶点,而应用选择性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则有望成为今后靶向治疗GIST的抗肿瘤治疗策略。
全球范围内,肺癌都是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是居高不下;尤其在中国,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高居癌症类榜首;因此急需探索肺癌的治疗方法。肺癌是肺部癌症的统称,然而肺部癌症可以具体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而非小细胞肺癌又可进一步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此外临床上又将其分为0、Ⅰ,Ⅱ、Ⅲ、Ⅳ期。肺癌是一个系统病,有着复杂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征,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癌就需要个性化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放化疗、手术治疗以及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小分子抑制剂,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科学家们将目光转向中医的瑰丽宝库,希望能从中草药中提取出能治疗肺癌的天然化合物。本篇论文主要研究了:1.

采用MTT法检测Ad-NK4单用及与BOR联合应用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 采用P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作用组RPMI

采用MTT法检测Ad-NK4单用及与BOR联合应用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采用P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作用组RPMI8226细胞凋亡的影响。3.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作用组RPMI8226细胞Cleaved 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 RPMI8226细胞分别按Ad-GFP组、Ad-NK4组、BOR组、Ad-GFP+BOR联合组及Ad-NK4+BOR联合组进行处理,采用MTT法测量各组在24h、48h和72h的细胞增殖情况。在24h时,以上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65%、37.4%、27.1%、21.2%和68.5%。在48h时,以上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52.6%、29.7%、34.6%和59.7%。在72h时,以上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9%、59.7%、50.7%、41.3%和74.1%。在不同时间点,Ad-NK4与BOR联合作用组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BOR单独作用组。2. Ad-NK4和BOR联合作用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47.5%),明显高于Ad-NK4(12.1%)或BOR(14.5%)单独作用组。3. H 89 Westernblot结果显示:联合作用组RPMI8226细胞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OR或Ad-NK4单独作用组,而Bcl-2蛋白水平却相反,同时在联合作用组Bax/Bcl-2比率增加。结论: Ad-NK4可增强BOR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增加RPMI8226细胞的凋亡,并且可能通过活化Caspase-3和上调Bax/Bcl-2比率的途径增强凋亡作用。
1.程序性的翻译后修饰调控FEN1降解及基因组稳定性 作为结构特异性内切和外切核酸酶,分叉DNA单链内切酶1(FEN1)在多种代谢途径中起维持稳定基因组的关键作用,包括DNA复制、修复和凋亡DNA片段化。在细胞周期各个阶段,核酸酶持久性的存在,被认为对细胞周期和基因组稳定性有着不利的影响。而对FEN1翻译后修饰(PTM)过程进行研究发现,FEN1核酸酶的降解是有细胞周期依赖性的,并由精确且有顺序性PTM步骤所调控的。通过研究发现,磷酸化FEN1在S末期从DNA复制复合物上脱落下来,作为FEN1的降解起始步骤。磷酸化对于小泛素化是一种信号,而随后小泛素化诱导FEN1泛素化,并在蛋白酶体介导下降解。对程序性PTM中的相关几个位点进行突变,会导致细胞中的FEN1不易降解、Cyclin STA-4783分子量 B表达稳定且明显延迟细胞周期的G1与G2/M期,另外还会造成染色体异常分离。FEN1降解过程的研究阐明了一种细胞中调控核酸活性平衡性的新机制。 2. FEN1E160D突变小鼠在苯并芘诱导下有高发性的肺癌 FEN1属于Rad2核酸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拥有5’分叉内切酶(FEN),5’外切酶(EXO)和切口依赖的核酸内切酶(GEN)等3种结构特异的核酸酶活性,因此它能加工多种DNA复制及修复途径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以前的研究发现,在多数癌症患者中的一组FEN1突变与单核苷酸多态性中,FEN1突变体的EXO与GEN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损失。本研究过程中,已经建立的携带有FEN1E160D突变的小鼠模型,它能作为人类中该突变所代表的模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FEN1突变小鼠暴露在有碱基损伤的化学试剂下,它们会发生肺癌。我们提出的疑问是,如果具有该突变的人类个体,是否对来自烟草的烟雾更为敏感,是否会在个体成长发育的早期形成肺部肿瘤或肺癌。为解决这个疑问,本研究用苯并芘(B[α]P)处理E160D突变小鼠。B[α]P是一种来自烟草燃烧后产生的化合物,也是烟雾中最主要的DNA损伤剂。实验证明了FEN1利用GEN活性剪切泡状底物,该底物模拟了NER过程中产生的DNA中间产物。E160D突变小鼠的细胞,由于缺失了GEN活性,因此在修复B[α]P作用DNA后形成的加合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实验结果观察到,在长时间暴露于B[α]P后,E160D突变的MEF细胞累积了许多DNA链断裂,染色体断裂,且染色体数目也出现异常。此外,当幼鼠被注射B[α]P后,在发育早期发现E160D比野生型有更高的肺腺癌发病率。研究结果说明,携带有GEN活性缺失的FENl突变体E160D,在B[α]P诱导下将会使个体更易发生早期的肺部肿瘤,进而导致肺癌发生的高风险性。
目的:本研究比较吉非替尼在中国上市前及上市后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并对其临床因素进行分析。

Selleck INCB024360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2年1月—201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过化疗的558例晚期肺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年龄、性别和吸烟史三个因素进行严格配对后筛选出255例仅接受过姑息化疗的上市前组患者和255例接受过吉非替尼治疗的上市后组患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ECOG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临床分期、器官转移、既往化疗方案数等也进行了分析。对于不同组间疗效比较应用χ2检验;对生存时间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对生存曲线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01)、年龄<0.001)是明显改善全组510例患者总生存的因素。上市后组患者的总生存在大多数亚组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ECOG0-1分、临床分期、是否有肺转移、胸膜转移、骨转移、脑转移、肾上腺转移和肝转移、既往化疗方案数亚组均较上市前组有显著延长(p<0.05)。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0个月,病理类型为腺癌(P
目的研究EML4-ALK、EGFR、KRAS及c-Met四种基因在中国肺腺癌患者中的基因状态。 方法收集110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肺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应用FISH、直接测序法、绝对荧光定量PCR、IHC法检测EML4-ALK、 KRAS、EGFR、c-Met四种基因在中国肺腺癌患者中的基因状态。 结果四种基因EML4-ALK、EGFR、KRAS、c-Met的异常状态所占比例分别为EML4-ALK10%、EGFR52.7%、KRAS3.6%、c-Met5.5%,且两两之间基本不共存。因此,约71.8%的中国肺腺癌患者存在上述四种基因的异常状态。 结论本实验在部分中国肺腺癌患者中行上述四种基因检测,结果约71.